博客
;

郭施亮 08-09

[荐] 

银行股诡异暴跌的背后

浏览量:0

  “816”光大证券乌龙事件对整个证券市场造成了无法估算的损失,也给中国的证券市场带来了宝贵的应对经验。然而,仅仅过了四个月,近期银行股尾盘诡异性的暴跌却让市场充满了疑问,更有投资者产生这样的质疑,难道是“816”乌龙事件的再度上演?

  2013年8月16日,中国股市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奇观。当天11时5分左右,沪指突发性大涨近6%,中国石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超级权重股票出现集体涨停的走势。相比之下,此次则以部分权重品种瞬间跌停的走势告终。不过,对比前后两次的异动行情,我们也可以发现部分的相似点。

  虽说上交所已发出了核查的公告,但是面对市场如此异动的行为,也难免遭到部分市场人士的质疑。需要注意的是,当期属于期指的结算日,不排除部分机构利用股指期货等工具实现了套利的空间。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近期的银行股频繁出现在大宗交易的平台上。根据数据测算,在过去两周内,登陆大宗交易平台的银行股数量已达到了7家。

  通过对近期权重品种异动行为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市场的交易机制存在着极大的漏洞。部分QFII借助当天A50指数调整品种、国内的“钱荒”效应以及IPO重启预期等因素,利用股指期货等做空工具实现了套利的空间,最终绑架了整个市场。实际上,在四个月前的光大乌龙事件中,类似的套利手法仍然属于大资金大机构的专利。毋庸置疑,有着资金门槛限制的股指期货已然成为了大资金大机构绑架市场的有力工具。而期现不对等的交易机制以及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处罚机制也必然注定了类似的事件仍将再度发生。

更多详情

   财视APP,我的智能移动投资顾问

请登录后收藏

确定

用户未登录,请登录

分享到

取消
X

使用更方便哦!不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