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凭什么怒批股市?
近日,新华社的评论文章认为,尽管在当前经济形势向好的环境下,中国股市的表现却长期低迷,与国外主要股指的排名再次垫底。相反,部分经济复苏缓慢的成熟资本市场,今年以来的整体表现却远远好于A股。
第一、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为何无法体现在股市上面?一般而言,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股市能够提前4至6个月反映当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数据统计,过去35年间,中国经济实现年均9.8%的高增长。近十年,中国经济更是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的经济实体。然而,从近十年的股市表现来看,股市基本没有与持续向好的经济数据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二、股市改革为何越走越远?自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至今,中国股市呈现出规模式的增长。若以总市值为例,20多年前股市的总市值不足20亿元,而如今却达到22万亿,增幅相当惊人。若从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结构建立进程分析,从主板市场至中小板市场,再到创业板、新三板市场的建立,中国股市的市场容量得以扩张。自2010年以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以及转融券等做空工具的引进更是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建设的进程。然而,股市并没有因市值暴增和结构成熟而变得强势。相反,多年来中国股市却成为了典型的圈钱工具。谈及改革,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今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因批评的声音过大而被迫搁浅。然而,纵观历史数据,基本上每隔三年就会提出一次新股发行的改革制度。不过,多年来,股市并没有因改革而成熟,新股发行改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发行的“三高”问题常有出现,而企业违规造假上市等行为更成为了股市的常态。
那么,股市的投资信心从何而来呢?根据数据统计,过去十年,股市融资规模高达3.61万亿,而股市的现金分红仅为1.9万亿,两者之比接近2:1。过度的圈钱无疑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又以过去三年的数据显示,2010至2012年,通过IPO的企业家数分别为327家、282家以及154家,股市累计融资量达到9000多亿。另外,三年间股市再融资的数额突破了万亿水平。以今年为例,尽管IPO得以停发,但是上市企业再融资的现象却频繁上演。截至近期的数据显示,当期市场再融资的数额高达数亿元。试问,面对密集的圈钱行为,股市的投资信心又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