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分裂”是市场进步的表现
上周我提出第二波值得期待的几个条件——站稳五周均线,在2330点上方连续收盘、沪市成交量在1000亿以上。但在本周,均未得到满足。相反,在冲高2350点未果后, 遭到一系列利空的打击,出现了大跳水,退回2330点附近整理。
后市如何演变?取决于对这些利空的理解、消化和澄清。
银行股的“罕见投资价值”,本来就是忽悠。过去的一年半里,原证监会主席对市场发出的最强音就是:“大盘蓝筹股有罕见投资价值”,尤其是“银行股罕见投资价值”。对此,我一直表示强烈的质疑。事实证明,银行股的过去3年的业绩增长,从37%降到了25%,2012年再降到了12%,预计2013年将降到8%左右,仅与GDP增长率相当。可见,他向市场大力推荐银行股的价值导向是偏颇的。
而同样是银行行长的肖刚,则未雨绸缪,最早尖锐地指出:银行巨额投资理财产品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理财产品不是一对一,资金池与资产池的期限存在着错配,这种影子银行是靠源源不断的新的资金来填补资产池里的黑洞,实际上是变相的“庞氏骗局”。本周银监会终于发文,重拳清理整顿银行理财产品,这对重仓参与理财产品的银行、保险和券商的业绩势必产生负面影响。再加上各地落实国五条细则对二套房的限贷,利率市场化,投入到地方融资平台中的隐性坏账,更使银行股的所谓的高成长性不复存在。尤其是市场严重缺乏资金,无力支撑银行股的超级流通盘,致使其股价疲软,股性呆滞。
回头看,1949点以来是市场重金炒作银行股,实在是打阵地战、消耗战盲动之举,被QFII、社保等大资金大捞了一把,抢先出逃后,给市场带来的是一片狼藉,高位接棒者不知猴年马月能解套。历史上,超大盘股、银行股都没有好下场,又一次被我不幸而言中。
大盘蓝筹股日益被边缘化是政策取向所决定。这是我反复强调了几年的观点。如果说上一届政府在强调经济转型时,为了保增长的需要,有时又不得不拉动周期性产业,大盘蓝筹股还时有表现,以至于不少人执着坚守,甚至一味迷恋大盘股的话,那么,新一届政府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态度则是强硬、坚决、鲜明、果断,里一段了许多人对大盘股的念想。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不转型我们就难以为继”,终于使基金和各路机构从对大盘蓝筹股的迷梦中惊醒了过来。
环顾大盘蓝筹股的现状:银行股只能保持与GDP相当的水平;地产股,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金融、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大局下,政府严厉的宏观调控只会升级而不会放松,不可能出现大的成长性;保险股,由于保资在股市运作中的巨亏,以及管理的不善,资金链告紧,为了填补赔付资金的漏洞,不得不伸手向股市再融资(如平安再融资260亿),遂遭到了市场的唾弃;煤炭有色股,由于经济降速、治理污染、美元指数走高,长期低迷不振,已失去了往年领涨大盘的风采;白酒股,由于塑化剂事件和中央反腐败和严禁用公款吃喝的新规的冲击,业绩将持续下降;若茅台每瓶跌进500元,那么整个白酒股板块股价甚至还有大跌甚至腰斩的可能;钢铁、机械、远洋运输、水泥、建材股,产能严重过剩,业绩亏损或平平,仍在不断走下坡路。
可见,所谓的“大盘蓝筹股有罕见投资价值”,其中的“罕见”,并非是“非常大”,而应理解为“很少看得见”。
古代哲学家、法家韩非子有一句名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股市运作中,个人的价值偏好不能背离政府的经济战略转型的新价值取向,人们务必对大盘蓝筹股及其相对应的几个大盘股指数较长时间在低位盘旋、搭台,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时采取应变对策。
最大的利空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本周四的大跳水,多数人把它归结为银监会整顿银行理财产品和中国平安再融资260亿这两大利空。实际上,还有一个最大的利空是:各大网站把“IPO重启提前至4月”,“证监会将边复核,边下达新股上市批文”,作为头条新闻,并称:这是根据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从而造成了市场的极度恐慌。
因为,市场最憎恨的是不确定性。“两会”期间,证监会的“紧急澄清”明明称:“在待审企业两个阶段的财务大检查结束后,即6月底之后,才会重启IPO”。这应该是政府的郑重承诺。然而,令人百般不可思议的是,就是有一些“好事之徒”,经常越疽代苞,擅自篡改证监会的承诺,大造新证监会主席将会不顾原来的承诺,提前启动IPO的舆论,对市场造成致命的打击。
李克强总理3月26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不及时公开,社会上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容易引起群众恐慌,产生负面影响,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与其如此,还不如我们主动及时的公开,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根据这一指示,我认为,面对当前市场最为敏感的“IPO重启问题”上的谣言满天飞,肖主席不应沉默,而是很有必要就此向广大投资者“说真话,交实底”。在我看来,市场的传言都是无稽之谈,别有用心。如果成真,岂不让新证监会主席和新一届政府背上“不讲信誉、不守承诺、不维护公信力”的恶名?大家不妨好好想一想,这可能吗?
重启IPO的条件是什么?先要问去年10月25日2102点暂停IPO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中国股市因严重的供大于求,患上了资金“贫血症”,估值和指数过低,陷入严重危机,与中国经济与世界股市表现严重背离,危及广大投资者利益和社会稳定。
既如此,现在要想重启IPO,就必须使上述问题有所改观。第一,股市环境变好,指数必须远离2102点之上。第二,对880家待审企业的财务大检查,管理层在复核阶段决不能降低标准让假冒伪劣公司蒙混过关,市场期待有几百家企业被否决的局面。第三,必须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光是强调“以信息披露规范化为重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革股权制度,改变新股“一股独大”,在新股发行和再融资上,推行优先股制度,避免没完没了的新的大小非滋生。第四,为了有效地防止新股造假上市和少数人用贿赂操纵新股“三高”发行,必须加强法治和有效监督,引进集体诉讼制度,对造假者和违规者判以重刑,罚得其倾家荡产。第五,大力扩充机构投资者队伍,在目前仅占流通市值10%左右、而又没有得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坚决放慢扩容节奏,并向市场按年按季发布新股扩容预告。
我相信,如果,能坚持大力度的改革,恢复了市场信心,就会像目前美国、欧洲、日本股市那样,吸引大量民间资金进入股市,市场就不会恐惧IPO,甚至还欢迎适度重启IPO。反之,在各项条件都不具备时,就不时用各种方式试探市场承受力,就贸然重启IPO,那么,别说2102点撑不住,就连1949点以来的整个行情成果,都将付诸东流。
各指数的“分裂”是市场进步的表现。自去年12月4日1949点至今,各指数的“分裂”情况十分明显:上证综指仅涨幅14.7%,上证50涨幅17.3%,沪深300,涨幅18.6%,深成指16%。而中小板涨幅29.9%,创业板涨幅48%,深综指涨幅28%。可见,随着大盘股指数的节节败退,中小盘的指数却在节节攀升。许多人一直在呼唤大盘股再起第二波,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应补跌,却一再希望落空。
我认为,这种“指数分裂”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还将进一步加大。本轮行情以来,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主板中的中小盘股当中的节能环保股、医药(含中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股、消费类电子信息股、重组股等,天天黑马迭暴,遥遥领先大盘涨幅,多数将2010年3478点的股价都突破了,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节能环保、医药股的走势,颇类似与前几年的独往独来的白酒股。这不是过度投机,而是紧紧抓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政策取向、资金支持、民生民心、人口红利、市场占有率,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持久战,进行中长线投资,是非常理性、智慧、悟性、明智的表现。
下周重点关注2230点的收盘得失,如果未能有效跌破,那么2196点,即1949点——2444点上涨行情回调二分之一处将会有强劲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