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刘杉 04-28

[荐] 

经济长周期基础已变化 过度刺激不可取

浏览量:0

周末,有媒体大声宣布:“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开始了”。

“只要有项目就报,先报了再说。”四川一位曹姓官员说。最忙碌的还是发改委,传达室门前拎着沉甸甸资料袋的地方官员排起了队等着拿进门条。连负责片区的清洁工都在抱怨:“这几天,垃圾都要多拉一车。”

这是媒体描述的各地官员申请项目的情景,文章标题更是刺激——“全国各地排队拜会发改委 新刺激计划比4万亿火”。

了解这家媒体的人,都知道这是夸大其辞,纯粹是想给股市造势而已。不过,网络对这个报道的热捧,也充分反映出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期待。

人们常言,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惊人的相似。的确,自从经济学发生凯恩斯革命后,政府干预经济就成为常态,主要经济体都在反周期过程中,不断使用刺激政策,而宏观经济也就在刺激、复苏、过热、紧缩、衰退、再刺激中不断循环反复。

国务院23日召开常务会议,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国务院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

国务院此番判断与温总理早些讲话论调一致,因而被市场解读为政府将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现实情况是,政府开始“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包括铁路建设、节能环保、信息化等,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电信、医疗、教育等产业。

国务院表态很容易让外界联想,而事实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不断使用新的泡沫政策来维持旧的泡沫,期望以此达到稳定经济目的。这样的宏观政策看似熨平了周期,实际只不过是延迟了周期时间,用看似“稳定”的政策造成新的不稳定而已。

目前的经济下滑,既有有效需求不足原因,也有结构调整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一方面表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再平衡需假以时日;另一方面表明,刺激政策只能满足一时之需,并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想想看,如果没有2009年的过度刺激政策,就不会在随后出台反通胀的经济紧缩政策,也就不会再让市场对新的刺激政策产生幻想。虽然历史惊人相似,但中国不应该让历史重演,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不可取。

宏观决策者应该认清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不能用短线思维解决长期问题。

首先,经济高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高速发展,体量已排名世界第二,而增长又是依靠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其中三者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70%,出口是龙头,投资则起到为出口提供产能的作用。由于中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发达国家市场空间有限,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增长自然困难,而随后的产能增加也就无法持续,投资自然会受到抑制。由此看,中国经济未来维持增长的主要路径只有消费,而消费增长又需要漫长过程。所以,理论上讲,中国经济高增长已经成为历史,不能将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简单看做是短期衰退,其本质是长周期调整的开端。

其次是全球经济再平衡需要结构调整。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前所未见,其表面看是美国金融市场道德缺失所致,但实际源于国际贸易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失控,因此,解决危机的根本办法是主要经济体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但碍于政治利益,各国并没有在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反而纷纷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以达到反周期目的。结果证明,这种刺激政策不仅无助实现短期增长,更导致主权债务危机,主要经济体接下来又不得不采取新的紧缩措施,致使经济面临新的衰退风险。

决策者应该明白,坚持结构调整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方法,刺激政策只能解一时之痒,却无法消除长期之痛。

2009年“四万亿”疯狂刺激政策记忆犹新,其恶劣后果还在发酵之中,如果再启动无节制的扩张性政策,势必导致中国经济出现更大的危机。“四万亿”刺激政策通过大幅增加政府投资带动信贷疯狂增长,其结果必然是严重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暴涨,资产泡沫膨胀,地方债务危机四伏,这不仅严重影响经济安全,更会加重社会危机。

认识到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因素发生了变化,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再平衡”仍在进行中,那么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就要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需要,不能再走政府投资拉动增长的老路。只有放松管制鼓励民间投资,并改革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居民消费,才能让中国经济既保持短期增长活力,又推动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可以预期的是,政府正在促成各部门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这表现出宏观政策具有积极一面,如能坚持放松管制,则中国经济有望“软着陆”,并获得新的制度变革红利。

至于货币政策方面,适度放松虽在所难免,但仍要保持谨慎原则。过度增长的流动性还在消化之中,不可再度随意放松信贷。目前货币政策微调工具主要是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这种有限度下调兼顾了增加流动性与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的双重效用,具有中性特点,值得肯定,但未来货币政府会否被政府短期冲动再度绑架,仍需要警惕。

更多详情

   高净值用户都在用财视APP

请登录后收藏

确定

用户未登录,请登录

分享到

取消
X

使用更方便哦!不再提示